針對沈家門東河市場周邊流動攤販、跨門經營、占道堆物等問題,普陀區沈家門街道、綜合行政執法局、公安分局最近聯合開展了整治行動。文明創建成果來之不易,面對亂象反彈理應通過嚴格執法及時治理。不過,能否通過疏堵結合,使合理需求得到有序釋放?
從新聞報道中看,亂設攤現象反彈,與開捕后漁獲物大量上市直接有關。在沈家門這個“活水碼頭”,批發點魚貨做生意相當方便,很多人就想趁“鮮”分一杯羹。也正因利益驅動,流動攤販卷土重來,跨店經營禁而不止,一些人甚至冒著被處罰的風險與執法人員“打游擊”。
對此,專項整治必不可少,常態管理也要跟上。但值得兼顧的是,漁汛時節臨時設攤的季節性需求。梭子蟹開捕后,舟山國際水產城交易旺盛,來自四面八方的各路賣家云集舟山直播帶貨。而在線下,同樣有不少人想通過“提籃小賣”發點小財。在這種情況下,一味的“堵”恐怕不是最好的辦法。
近水樓臺先得月,趁著漁汛靈活地做些買賣,這應該是舟山人獨此一家的福利。在無損于環境的前提下,如能因地制宜、因時制宜地開辟季節性魚市,讓原本沒有店面、攤位的城鄉居民,尤其是困難群眾,也能方便地隨行就市做些買賣,不但可以促進共同富裕,還能便利市民生活,豈不是兩全其美?與此同時,再對違法經營現象進行整治,難度就會小很多、效果就會好很多。
疏堵結合的方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治理智慧,其源頭據說來自大禹治水的典故。禹的父親鯀用封堵的方式治水,結果失敗被舜所殺,而禹用疏導的方式治水,結果卻成功了。在幾年創城的創城過程中,疏堵結合一再被證明是解決一些社會治理難題的行之有效好辦法。
比如,針對河邊洗滌既污染河道又增加安全風險,一些地方就采取了引水上岸搭建洗衣臺的做法,深受當地群眾歡迎。再比如,老舊小區亂晾曬問題曾經相當普遍,很多小區專門設立了晾曬區,再輔以日常管理,情況就明顯好轉。在治理亂停車、亂設攤問題過程中,各地同樣千方百計增加停車泊位、自產自銷攤位來滿足剛需,通過疏堵結合促進了社會秩序穩定好轉。
水果上市季節各地都有開設臨時攤位的做法,那么是否可以同樣開設季節性魚市?可以相信,有交警、城管以及市場監管部門落實現場管理,再有基層干部、志愿者參與維護秩序,應該可以確保秩序井然。果能如此,充滿煙火氣的季節性魚市,未嘗不能成為海洋城市特色鮮明的一道亮麗風景線。